站在攀枝花三線博物館的觀景平臺上,向西南方眺望,攀枝花三線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建設熱潮涌動。15.5萬余平方米的施工場地,塔吊高聳、工人忙碌、施工區域錯落有致,處處洋溢著蓬勃發展的活力。作為攀枝花市的重點民生工程,這里承載著城市的未來與希望。面對緊張的工期、狹小的場地以及復雜的施工難度,如何在紛繁多變的環境中,守護好每位工友的安全?該項目給出了自己的“黨建+安全”創新答案。
黨旗飄揚 “一人一檔” 精管控
項目黨支部自成立以來,以堅持黨建引領、助力項目生產為主旨,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持續推進“黨旗飄揚、黨徽閃光”行動,設立黨員安全示范崗,由項目安全總監擔任崗長,黨員安全員為核心,分包隊伍安全員為輔助,形成了三級安全保障體系,確保安全工作到哪里,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。面對項目體量大、工期緊、交叉作業多的挑戰,黨支部與項目部緊密協作,精心構建了“一人一檔”安全教育檔案體系,為每位施工人員量身定制了安全“防護傘”。通過精細分類,將長期作業人員、臨時用工人員及外來人員清晰界定,并根據工種為每位入場人員建立涵蓋入場須知、操作規程、人員基本信息、安全教育、安全告知、安全承諾及考核試題等豐富內容的“一人一檔”綜合檔案。截至目前,已累計建立3000余份詳盡檔案,涵蓋木工、鋼筋工、架子工及混凝土工等25類工種,全面覆蓋施工現場的各個角落。這一舉措,使安全管理能夠精準對接每一個個體,安全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大幅增強。
一站式服務 黨員筑牢“安全驛”
為了提升管理效率,縮短作業人員進場時間,項目部創新引入了一站式人員入場服務區,整合了入場登記、安全教育培訓、健康體檢等多項核心服務功能,這一創新之舉,不僅優化了人員入場流程,更彰顯了項目部對安全與效率的雙重承諾。在這雙重承諾的背后,同樣離不開來自黨組織和黨員的力量。項目黨支部為此設置了黨員安全責任區,由責任區黨員為主要力量,先后為800余名作業人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,入場流程平均耗時大幅縮短至10分鐘內,形成科學、規范、便捷、高效的工作機制,為作業人員進場開啟了一條快速通道。堅守這里的黨員在服務區引入了VR技術,讓入場人員親身體驗安全防護用品的使用、出現危險瞬間的感受以及應急處理的操作,更直觀地感受施工安全及防護用品的重要性,從而深刻認識到安全施工與自我防護的重要性,為項目平穩有序推進多上了一道安全鎖鏈。
“工匠學苑” 黨員帶頭提技能
在國家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號召下,項目部積極行動,致力于推動建筑勞務從業者向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人轉型。為此,黨支部與項目部共同在現場打造了“工匠學苑”,成為提升作業隊伍專業技能與安全意識的搖籃。
在“工匠學苑”的每一角落,隨處都能見到黨員活躍的身影。他們主動亮身份、做表率,帶頭學習安全理論、帶頭掌握安全技能、帶頭參與安全活動、帶頭執行安全規程、帶頭監督安全履職等,并由黨支部書記擔任政治思想教育組組長,安全總監擔任安全知識培訓組組長,技術總工擔任質量技術培訓組組長,施工經理擔任施工技術培訓組組長,形成四大核心培訓組。這一組織架構不僅確保了學苑的高效運行,更凸顯了項目黨支部在培訓工作中的引領作用。在培訓講師的選拔上,黨員們更是當仁不讓,紛紛走上講臺,形成“傳幫帶”體系。教學計劃安排緊密貼合工程現場實際和作業人員安全管理要求,動態調整,針對不同勞務隊伍、作業工種分別明確授課時間、授課教師、授課內容、授課對象、教學方式、進度計劃等,確保每一次培訓都能精準對接需求。
截至目前,從基礎的崗位技能、操作規程,到關鍵的安全防護、職業衛生知識,再到法律法規解讀、應急處置策略以及工藝流程優化、風險識別與處置等,“工匠學苑”已成功開展了近千次培訓活動,不僅有效提升了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操作技能,更成為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。
“安全反省屋” 黨員服務促轉變
針對多樣化的分包隊伍,項目部推行了“兩點式”服務模式,即進行定點指導與重點幫扶,并在施工現場設立“安全反省屋”,旨在打通安全生產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項目部在施工現場設立了多個定點安全教育地點,其中,“安全反省屋”是一個尤為引人注目的場所。步入這間特殊的教育空間,正面大屏上正在播放典型事故警示教育視頻,桌面整齊擺放著安全宣傳手冊和各崗位的安全責任卡。項目管理人員通過日常巡檢,定期在這些安全教育點位進行安全知識講解、操作規范演示,確保每位作業人員都能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,形成“人人講安全 個個會應急”的良好氛圍。
在定點指導的基礎上,項目部還針對慣性違章、不服從管理的作業人員實施了重點幫扶。通過專項檢查及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等,將他們“請”進“安全反省屋”,強制接受不少于1小時的安全教育。在此過程中,黨員服務隊隊員發揮著關鍵作用。他們不僅要協助組織安全教育,還要與其進行談心談話,了解其違章行為的深層次原因,力求從根本上轉變其安全觀念,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遵守安全規定的自覺性。黨員們耐心傾聽作業人員的想法和困難,共同探討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避免安全隱患,鼓勵作業人員提出改進建議。對于屢教不改的作業人員,項目部則依據安全管理制度,采取警告、罰款、停工反省或清退出場等必要的紀律處分措施,確保安全生產的底線不容觸碰。
截至目前,“安全反省屋”作為兩點式服務模式的重要載體,已成功干預了16起典型及慣性違章作業行為,組織了50名違章人員進行深刻反省,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慢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,從過去的“要我安全”逐漸轉變為如今的“我要安全”,違章復發率大幅降低至1%。
“高空傳音” 常念安全“緊箍咒”
項目占地面積廣,施工環境復雜多變,存在眾多的安全風險與挑戰。為了將“安全之聲”傳遍工地的每個角落,把安全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,項目管理人員充分利用塔吊的高空優勢,在塔吊上安裝擴音設備,打造出高空塔吊安全宣講廣播這一獨特的安全知識傳播平臺。有了這一平臺,每天在固定時間,中冶施工作業安全十大鐵律、入場安全知識、“防高墜”及“一帽一帶”專項行動等安全知識,便會通過這個“小喇叭”傳遍整個施工現場。工友無論是在核心作業區還是在臨時休憩的群落,都能清晰地收聽到安全提醒。
在廣播內容的設計上,項目部特別注重黨建與安全教育的融合。除了常規的安全知識外,廣播內容還穿插了黨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等內容,同時,為了防止作業人員聽覺疲勞,還會特別播放輕松愉悅的紅色歌曲,以接地氣的方式把安全知識傳遞給工友們,讓施工人員在接受安全信息的同時,還能享受片刻的放松和愉悅,使安全教育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深入人心。
“智慧鷹眼” 提升項目“安全感”
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,項目部精心打造的智慧監控大屏成為了施工現場的“智慧鷹眼”。這雙“眼睛”通過深度集成攀枝花住建藍天系統與公司輕筑、OA、輕推等系統,實現了施工現場“資源共享化、現場可視化、數據同步化”,為施工現場裝上了敏銳的“眼睛”和智慧的“大腦”,為打造“數字項目部、互聯項目部、協同項目部”提供了支撐。
為了讓“智慧鷹眼”發揮實際效能,項目黨支部組織成立了黨員安全監督小組。小組成員借助輕筑系統等信息化手段,對施工現場塔吊頂端吊運重物的精密操作、地下基礎施工中工人的細微動作、材料堆放區貨物的進出動態等進行全天候、全方位的監控。一旦發現安全隱患,黨員安全監督小組便能立即通知片區負責人進行整改,確保安全隱患得到及時消除,讓施工現場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的狀態,為項目平穩有序快速推進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安全生產重于泰山。攀枝花三線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項目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,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,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實踐。展望未來,項目部將繼續秉承“安全第一、預防為主、綜合治理”的方針,以“三線人 三線情”黨建子品牌為抓手,深入推進“黨建+安全生產”,不斷優化和完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,持續在安全生產標準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建設探索創新,實現“1+1>2”的顯著成效,以“家人情懷”在攀枝花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貢獻中國十九冶力量!